随笔▏余春:北极航道,新一轮大航海时代的“压舱石”

发布时间:2025-04-11 13:39:41 访问次数:171
分享到 


伴随着北极冰盖以每十年13%的速度消退,这片曾经被永久海冰封锁的“白色荒漠”,正蜕变为21世纪最炙手可热的地缘政治竞技场。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北极地区未探明石油储量达900亿桶,天然气47万亿立方米,稀土储量占全球30%。当航道与资源双重诱惑交织,一场牵动全球格局的“冰上博弈”已然拉开帷幕。

北极航道正逐渐从梦想照进现实,成为重塑全球贸易网络和引发大国战略博弈的关键区域,堪称新一轮大航海时代的“压舱石”。

北极冰盖融化

一、大国博弈:冰层下的暗流涌动

北极航道主要包括东北航道、西北航道和中央航道。随着海冰减少,其通航条件不断改善。预计到2030年以后,北极可能出现“无冰夏季”,北极航线夏季通行时间将延长至6月到11月。这对于全球航运业而言,将是颠覆性的改变。传统航运路线可能被取代,旧的贸易秩序面临打破,世界贸易格局也将随之重塑。如此巨大的变革,使得各国纷纷将目光投向北极,展开战略布局,北极航道已然成为大国博弈的新战场。

北极航道

北极航道的战略价值引发了各国的激烈竞争。俄罗斯凭借其24,150公里的北极海岸线,通过北方航道开发战略将地理优势武器化,要求所有北方航道船只获取俄方许可并强制破冰船护航。美国也重新评估其北极战略,试图通过建造破冰船舰队、现代化北美防空系统和控制关键地理位置,来应对俄中北极合作带来的挑战。此外,美国、加拿大、芬兰三国还达成了一项“破冰船合作计划”的三边协议,以在极地地区抗衡中国。在这种背景下,北极航道已然成为大国博弈的新战场,各方势力的角力使得这一区域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⑴军事角力升级

俄罗斯在北极部署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系统可在15分钟内覆盖北美大陆,新地岛核试验场的重启更引发北约强烈反应。2023年“北极熊—2023”军演中,北方舰队首次实现三艘核动力破冰船护航下的战略核潜艇集群破冰演练。

美国阿拉斯加艾尔森基地的F-35A战机联队保持24小时战备状态,格陵兰图勒基地的AN/FPS-132雷达已完成针对北极弹道的升级。更值得关注的是,五角大楼《北极战略》中首次提出“极地航母”概念,计划将两栖攻击舰改造为破冰护航平台。

美国阿拉斯加艾尔森基地的F-35A战机联队

⑵资源争夺白热化

挪威在巴伦支海的Sn?hvitLNG项目年产能达670万吨,其浮动式液化天然气平台技术独步全球。加拿大在努纳武特地区启动的"极光计划",通过区块链技术确权稀土开采,直接冲击中国稀土定价权。而丹麦对格陵兰岛冰盖下稀土矿脉的开发许可,已引发中美欧企业的竞价混战。

⑶法律博弈暗战

围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34条“冰封区域”条款的解读争议不断:俄罗斯主张对北方航道全程管辖,要求过往商船缴纳“破冰税”;加拿大在西北航道设置160海里识别区,与美军“自由航行”行动多次对峙。2024年北极理事会外长会上,中俄联手推动的“冰上丝绸之路国际公约”草案遭遇美方强烈抵制。

二、中国行动:破冰者的重重突围

在开辟北极航道的进程中,中国具备独特优势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⑴积极参与航运实践

中国集装箱船已开始利用北极东北航道规避受胡塞武装威胁的红海航线,“新新海1号”和“新新海2号”集装箱船的北极航行展示了中国将部分对欧贸易转向北极水域的战略意图。2013年8月中远集团“永盛”号货轮历经27天,通过北极东北航道到达荷兰鹿特丹港,开启了中国商船的北极航道之旅。

作者(中)采访“极地”号破冰船

⑵推动科技应用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AI时代,中国积极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北极航运监测、航道规划等领域,加快了在北极事务中的参与步伐。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北极航道的气象、冰情等进行实时监测和精准预测,为船舶航行提供更安全、高效的保障。

⑶发展核动力破冰船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核动力破冰船的发展。核动力破冰船拥有强大的破冰能力和持续的动力输出,能为北极航行提供更可靠的保障,极大提升我国在北极地区的活动能力,无论是资源勘探还是航道开发,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近期推出了自己的大型核动力集装箱船项目,这艘在建的大型核动力集装箱船一次可以装载24000个集装箱,用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第四代核反应堆。虽然目前我国核动力破冰船还未现身,但这一项目的推进为未来核动力破冰船的发展积累了经验与数据。

⑷保障能源安全

北极航道已成为中国能源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诺瓦泰克的合同,中国获得了22%的LNG进口,每年1400万吨的俄罗斯原油(占中国总进口量的7%),以及每月30万吨来自诺里尔斯克的镍矿。未来,中国还计划在2026年至2030年间,通过“冰上丝绸之路”第二阶段优先开发北极的稀土资源。

⑸航运实践突破性进展

中远海运集团北极船队规模已达43艘,2023年完成87个北极航次,货运量突破400万吨。其自主研发的“极光”级破冰集装箱船采用双层船体钛合金结构,可在1.5米厚冰层自主航行。值得关注的是,北斗三号系统在北极的定位精度已达0.5米,配合“雪龙2号”科考船绘制的三维冰情图,使中国成为首个实现北极航道厘米级导航的国家。

作者在“雪龙2号”科考船前留影

⑹技术革命引领者

上海船舶设计院的AI冰区导航系统,通过机器学习处理30年卫星冰情数据,可将航线规划效率提升400%。更关键的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研发的“冰丝”超材料,能使船体表面摩擦系数降低至0.02,相当于传统破冰船能耗的1/3。

⑺能源布局纵深推进

亚马尔LNG项目二期工程中,中国企业包揽了85%模块化建造,独创的“极地乐高”施工法使工期缩短60%。2025年投产的“北极之光”稀土矿,中国地质勘探团队采用中子活化探矿技术,将稀土元素检测灵敏度提升至万亿分之一。目前在建的楚科奇浮动核电站,其小型铅冷快堆技术可满足10万人城市供电需求。

三、中俄协同:重塑极地权力图谱

中俄在北极航道开发上的合作前景广阔。俄罗斯拥有北极航道沿线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的开发经验,中国则具备强大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双方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建设北极航道基础设施,如港口、补给站等。这不仅能促进两国贸易往来,还能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在北极地区构建起互利共赢的合作新格局,携手在新一轮大航海时代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⑴基础设施建设

俄罗斯正实施“北方海路”发展联邦项目,其中包括建设基础设施,以实现北方航道全年通航。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将加速这一进程,例如在北极地区布设浮动式核电站,为破冰船提供能源支持。

⑵航线开发与运营

2024年5月,普京宣布中俄联手开发北极航线,将北极航道打造成为重要的国际运输走廊。双方合作开发的北极1号快线正式通航,首批将建造五艘ARC7级极地集装箱船,预计首艘将在2027年投入运营。与经过苏伊士运河的常规航线相比,北极1号快线的运输距离可缩短5000-8000公里,运输时间可减少20天以上。

中俄冰上丝绸之路航线

⑶经济与地缘战略意义

中俄合作不仅能促进两国贸易往来,还能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在北极地区构建起互利共赢的合作新格局。北极东北航道的开通,将使海运经济而形成的地理空间格局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转移,进而影响整个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国作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北极东北航线的通航,使共建“一带一路”在远东地区得以延伸和扩展,我国东北作为北向贸易基地的战略地位也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⑷基础设施革命

摩尔曼斯克港的“冰上驿站”项目,中俄联合研发的液态二氧化碳破冰系统,可通过瞬间气化在冰层开辟50米宽航道。北德文斯克船厂正在总装的“北极霸主”级核动力破冰船,装备中国提供的钍基熔盐反应堆,理论续航力达10万海里。

⑸航运网络重构

中俄共建的"极光快线"数字物流平台,整合了34颗遥感卫星、58个浮标观测站数据,实现北极航道72小时精准预报。2027年将投入运营的ARC7级集装箱船,配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发的等离子体破冰装置,可在-50℃环境下持续作业。

战略对冲艺术

面对欧盟“绿色北极航道”认证体系,中俄联合推出"冰上丝绸之路环境标准",将碳足迹核算纳入航运定价体系。在斯瓦尔巴群岛,中俄联合科考站通过暗物质探测研究,实质获得对北极空间环境监测的战略支点。更深远的是,人民币—卢布北极清算系统的建立,已处理超过1200亿元能源贸易结算。

四、尾声:冰与火的辩证法

北极航道的全面开通,极有可能让全球局势迎来新一轮大洗牌,中美欧关系也将产生新的变化。未来,北极航道究竟会如何改变世界,让我们拭目以待。

当北极夏季无冰期从2007年的3天延长至2030年的150天,这场冰原上的大国博弈已超越单纯的地理竞争。中国在北极航道布局的每个技术突破,实质是在重构全球产业链的地理参数;每艘破冰船的龙骨铺设,都在重写海洋文明的权力方程式。正如格陵兰冰芯记录着地球46万年气候变化,今天的北极博弈也将镌刻下未来百年的秩序密码。

备注:本文图片除“作者采访“极地”号破冰船,“雪龙2号””由作者提供,其余图片均来自AI满血版

【作者简介】余春,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斗湖堤镇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专业,进修于广州中山大学研究生院现代文学专业。1968年入伍,曾任军代表,工程师。第三届中国期刊协会理事,海军飞行安全管理专家,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海军兵种指挥学院客座教授,《海军装备》杂志总编辑,编审。大校军衔,专业技术四级。武器装备安全管理专家、资深编辑。现出版的书籍:《成语科学的启示》、《无伴奏表演》、《跨越人生》、《军中特使》(1988年获第三届“凯乐文学奖”)、《战争形态与武器特征》、《瞬间毁灭谁之过》、《落难的核潜艇》、《武器装备风险管理》、《不屈的承诺》、《北极航道:改变世界的未来》(获2021年度“航海科普奖”)、《极地船舶:船舶大家庭的新宠儿》等书,涉及文学和科技多个领域。多次获得军内外文学创作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三次被评为海军先进出版工作者、三次荣立三等功。

本文转载自溪流之海洋人生原创余春

更多信息请联系:

北京思拓海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东路 6 号院盈坤世纪大厦 F 座 512 室

电话:010 62680730

传真:010 62681683

邮箱:sales@enclive.cn

网址:www.enclive.cn